环境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08   浏览次数:97


 “环境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成立2023330研究中心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心现有全职在编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依托学科建设和相关实验平台,近5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20多项及企业科技服务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5项,相关产学研经费600余万。

主要研究方向

1)膜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膜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污染物去除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索新型膜功能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设计合成新型高性能的超滤膜、纳滤膜及反渗透膜,并系统地研究各膜功能材料的理化性质以及对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发展高效能、高选择性、条件温和、可循环使用的环境友好膜功能材料污染物去除体系。重点研究膜功能材料对工业/生活废水的处理,回用及其抗污染能力。

2)环境催化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环境催化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催化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利用协同催化的理念调控环境催化功能材料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通过调控环境催化功能材料的物化性质和结构形貌,进而实现提高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和环境催化功能材料的活性。探索环境催化功能材料与催化性能关系,建立环境催化功能材料对污染物高性能催化降解体系。将催化体系应用于废水中抗生素、染料、农药和有毒重金属(As(III)Cr(VI))的催化去除研究。主要包括:传统常见污染物(如染料、有毒重金属)的催化去除;新型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的催化降解。

3)环境监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新型近红外环境监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将其应用于产品及其生产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的残留检测。通过设计并选择性修饰荧光基团,探索新型荧光基团的光学特性,建立稳定且高量子产率的荧光体系,开发具有近红外发射波段的荧光基团,服务于环境水体及生物体内的中污染物可视化快速监测。发展具有特异性识别污染物特性的近红外荧光探针(NIR-Probe)。NIR-Probe是由荧光基团,连接基团以及识别基团通过物理和化学反应而选择性组装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具有Stokes位移大,高选择性和灵敏度,极快的反应速率,强组织穿透力以及低细胞毒性等特点。主要围绕:新型近红外荧光基团的构建及识别基团的筛选;新型NIR-Probe的设计合成及特异性识别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机制;新型NIR-ProbeHepG2细胞,HeLa细胞以及模式生物体内环境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和成像应用;基于新型NIR-Probe的环境污染物检测试纸及设备的构建及应用体系。